当前位置:首页 > 金点子
地质找矿大讨论个人建言

发布日期:2025-06-11 09:29:32 点击次数:
  在深入参与兰州矿产勘查院地质找矿“找什么、哪里找、怎么找”大讨论活动中,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与对行业的理解,提出以下个人建言,旨在为推动全院地质找矿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
  一、找矿方向:紧扣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
  聚焦国家紧缺且在区域上有一定成矿潜力的矿种,重点关注金、铜、镍、钴等。金矿方面,持续挖掘西秦岭地区金矿资源潜力,在已知矿集区周边和深部探寻新矿体。铜、镍、钴等矿产,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、地球化学异常,在具有岩浆岩活动和韧性剪切带发育的区域开展调查。同时,关注新兴产业关键矿产,如锂、铍、铌、钽等,为新能源、电子信息等产业提供资源保障。深入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和已有地质资料,对潜在矿种进行系统梳理,加强对伴生矿产的综合勘查与评价,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。
  二、找矿区域:立足优势区域,拓展新兴潜力区
 (一)深耕传统优势成矿区带
  西成铅锌矿田具备良好的铅锌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基础。在现有矿区,如厂坝铅锌矿、洛坝铅锌矿、毕家山铅锌矿等,加强深部和外围勘查。运用三维地质建模等技术,对矿体形态、产状和分布规律进行精准预测,寻找盲矿体。在文康金矿带和宕西金锑矿带,以现有矿山为依托,开展成矿规律研究。结合构造演化和蚀变特征,沿控矿构造带向深部和两侧延伸方向探索新的矿体,扩大资源储量。
  (二)探索新兴潜力区
  关注浅覆盖区,利用高精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技术,如航空地球物理测量、高精度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,穿透覆盖层,获取深部地质信息,识别潜在的矿化异常区。加强对以往勘查程度较低的区域进行综合研究,结合新的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,重新评估找矿潜力,发现新的找矿靶区。
  三、找矿方法:技术创新与协同合作并重
  (一)加强技术创新应用
  积极引入三维地质建模、高精度物探(如高精度重力测量、高精度磁法测量)、遥感蚀变矿物提取等先进技术。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,直观呈现地下地质结构和矿体分布,为深部找矿提供科学依据。高精度物探技术能够有效探测深部地质体的物理性质差异,圈定潜在的矿化区域。通过遥感蚀变矿物提取技术,快速识别地表蚀变矿物信息,缩小找矿靶区范围。探索深地探测技术,如深部地球物理探测、深部钻探技术等,提高对深部地质结构和矿体的探测能力。加强对覆盖区找矿方法的研究和实践,综合运用地球物理、地球化学、遥感等多种技术手段,形成适合覆盖区的找矿技术组合。
  (二)强化科研协同攻关
 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,围绕找矿关键技术难题,组织科研人员、高校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开展联合攻关。构建“产学研用”协同创新体系,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。积极参与深地重大专项、部省合作项目、省级重点研发项目等科研项目,深化对成矿理论的认识。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,创新找矿预测方法,为地质找矿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指导。
  四、保障措施:完善机制,提升人才队伍素质
  (一)优化激励机制
  完善项目管理制度,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,将找矿成果与绩效奖励、职称评审、岗位晋升紧密挂钩。对在找矿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团队和个人,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,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。设立找矿专项奖励基金,对提出创新性找矿思路和方法,并取得实际找矿成果的技术人员进行重奖。
  (二)加强人才培养
  依托与重点院校的合作项目,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高校深造,学习先进的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。鼓励技术人员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和专业培训课程,拓宽视野,了解行业前沿动态。在院内举办地质找矿论坛和技术讲座,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和技术指导,促进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。建立导师制度,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年轻技术人员进行一对一指导,帮助年轻技术人员快速成长。
(撰稿:王谦  审核:王晓军 监制:杨君)